本章学习内容参考了清华大学陈渝老师所讲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顶级会议: SOSP,USENIX 学术界:ACM,IEEE,USENIX,国内CCF
课程概要 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原理 2)操作系统启动介绍,中断及系统调用; 3)内存管理 4)内存分配 5)进程及线程 6)调度 7)同步 8)文件系统 9)I/O子系统
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原理 1) 什么是操作系统 2) 为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操作系统 3) 操作系统实例 4) 操作系统的演变 5) 操作系统的结构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没有清晰的定义,它的层次在硬件之上,应用程序之下,主要实现2个功能:
即操作系统是控制软件,管理与杀死应用程序,并且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分配资源与管理外设;
Linux,windows(gui),android的界面都属于Shell(壳),而不是内核(kernel);Kernel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Shell之下. Kernel内核是操作系统的重点,功能包括4部分:
CPU(CPU调度,进程,线程管理)
内存(物理内存,虚拟内存)
文件 disk(磁盘块)较为底层,抽象为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管理)
中断处理和外设设备驱动
抽象硬件:CPU -> 进程,内存 -> 地址空间,磁盘 -> 文件;
OS kernel 的特征:
并发 concurrent:交替运行,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运行的程序,需要OS管理和调度;
并行parallel:同时运行,在一个时间点上有多个程序需要有多个cpu;
共享:分时,互斥共享,同时对一个资源只有一个程序可以访问,但可以通过隔离成两块,达到“同时”访问 ;
虚拟:操作系统面对的是硬件.将CPU虚拟化成进程,磁盘虚拟化成文件,内存->虚拟空间,每个应用程序/用户觉得有一个计算机专门为他服务;
异步:一个CPU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程序在跑,程序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而是走走停停,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OS保证程序运行的结果相同.
1.2 为什么学习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类学科,涵括的知识比较多,您需要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材料,操作系统改类和原理,源代码,技能,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只要做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就绕不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Q:怎么学习操作系统? A:coding和读代码
并发,异步,使编程很容易出错;管理原始硬件,应对非法行为,时间依赖; 核心,代码要求高效可靠,低耗,稳定性强(系统安全)
A:到底研究什么? Q:从系统和全局上,权衡时间/cpu和空间/内存,性能和可预测性,公平地使用资源,硬件底层的处理.
但是现在课本滞后:并发和调度算法,只是操作系统的一小部分,I/O磁盘调度,已经交给硬件去管理,进程调度,磁盘调度已经是关注度比较小的点了.
1.3 操作系统实例 实例如UNIX BSD,LINUX,WIN:
Unix家族 UNIX BSD(伯克利软件发行版) 写C的那俩 BSD由伯克利在UNIX基础上改编,尤其网络协议方面有独到之处,开源,产业界(惠普,苹果);
linux 家族一个学生linus在大学时期开发出来的,使用linux比如红帽子,deforo ,suse安卓终端是linux内核,移动端(嵌入式)占据最多;
dos-> windows家族,桌面用户龙头,用户友好
1.4 操作系统历史 1)早期只是监控器和加载作用,计算机使用纸带机上输入-计算-输出,串行过程 ;
2)CPU高速了,顺序执行,批处理,并发的特征; 3)内存容量大,CPU执行多个程序,重用CPU,减少i/o开销,多道程序来回切着跑 ; 4)为了和用户交互,提出分时系统.程序A占用千分之一秒,程序B占用千分之一秒,使用户认为自己“独享”一台机器,外设时钟定期产生time interrupt ; 5)CPU 晶体管 越来越便宜,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硬件价格在下降,性能提升一倍,价格下降一倍,逐渐转成了用户界面和api,很多需求都转变了.
操作系统发展的2个趋势:
一个是集成电路发展越来越快,一个cpu中集成多个cpu核,普遍是多核多处理;
二是网络得到飞速发展,分布式操作系统,很多操作放到数据中心完成,前端->后端,松(通过internet交互,及时有效)、紧耦合(数据中心,紧密的集成系统完成计算)
Q:操作系统之后会怎么样? A:会有更多的嵌入式设备,多个计算机系统服务一个人,主机型计算->普适性计算.
操作系统的转变:
AIX/HP-UX (主机型计算)
Windows/Linux/BSD (个人机服务器计算)
IOS/Android (移动网络计算)
Future OS (普通计算: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物联网设备计算服务)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 早期简单,MS-DOS,没有模块化,汇编语言;UNIX面对的是服务器,有layer的概念,C语言,可移植 .
1)微内核的设计,尽量把内核缩小,文件和网络之类都放到外围,通过消息传递来耦合(松耦合)内外界,可扩展,但性能下降了.
2)学术界还有一种,内核分两块,一块处理硬件,完成复制称为exokernel即外核,另一块为内部OS,和具体应用打交道,因为应用和内部OS是紧耦合,速度会快.
虚拟机 VMS 跑在传统OS之下,在一台物理机器下,每个虚拟机接口是一个原始计算机系统的由副本并完成所有的处理器指令,原因是CPU越来越强,硬件能力过剩;
虚拟机设备情况
2.操作系统启动介绍,中断及系统调用 1)操作系统的启动 2)操作系统的中断、异常、系统调用
2.1 操作系统的启动 机器启动的重要三部分: CPU —总线— I/O | 内存 简约的说启动过程:BIOS检测外设,加载BootLoader,再由BootLoader加载OS
Disk而不是内存存放OS;硬盘上有个小程序Bootloader用于加载OS; BIOS(基本I/O操作系统)提供支持检测外设;
Step1.内存中有一部分是BIOS占满,第一步从特定地址开始执行
内存地址
Step2.BIOS会POST加电自检,寻找显卡(找屏幕),有键盘鼠标等外设,BIOS将其初始化; 把BOOTLOADER从硬盘上加到内存,将bootloader 第一个扇区从磁盘的即引导扇区(512Byte)加载到0X7C00,自身跳转到CS:IP=0000:7c00;
Step3.这时Bootloader会将OS的代码和数据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把控制权给操作系统(跳转到OS的起始地址).
操作系统的启动示意图如下:
操作系统的启动
2.2 中断、异常和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正常工作后,与设备和程序交互, interface包含三个面向外设通过中断和I/O,面向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和异常.
Q:什么是系统外设中断,系统异常和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应用程序主动向OS发出服务请求system call,一种特殊指令;
异常:不良的应用程序,非法指令或者坏的处理状态;
中断:有外设来发送请求了,来自不同的硬件设备的计时器和网络的中断;
Q:为什么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访问外设? A: OS 的kernel (内核)是被信任的第三方(安全)应用程序不一定是安全的,是主管manager,只有内核可以执行特权指令,给上层应用提供简单的interface,屏蔽底层device的差异和复杂性,使应用程序更易用,可移植.
三者差异:
本章学习内容参考了清华大学陈渝老师所讲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顶级会议: SOSP,USENIX 学术界:ACM,IEEE,USENIX,国内CCF
课程概要 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原理 2)操作系统启动介绍,中断及系统调用; 3)内存管理 4)内存分配 5)进程及线程 6)调度 7)同步 8)文件系统 9)I/O子系统
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原理 1) 什么是操作系统 2) 为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操作系统 3) 操作系统实例 4) 操作系统的演变 5) 操作系统的结构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没有清晰的定义,它的层次在硬件之上,应用程序之下,主要实现2个功能:
即操作系统是控制软件,管理与杀死应用程序,并且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分配资源与管理外设;
Linux,windows(gui),android的界面都属于Shell(壳),而不是内核(kernel);Kernel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Shell之下. Kernel内核是操作系统的重点,功能包括4部分:
CPU(CPU调度,进程,线程管理)
内存(物理内存,虚拟内存)
文件 disk(磁盘块)较为底层,抽象为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管理)
中断处理和外设设备驱动
抽象硬件:CPU -> 进程,内存 -> 地址空间,磁盘 -> 文件;
OS kernel 的特征:
并发 concurrent:交替运行,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运行的程序,需要OS管理和调度;
并行parallel:同时运行,在一个时间点上有多个程序需要有多个cpu;
共享:分时,互斥共享,同时对一个资源只有一个程序可以访问,但可以通过隔离成两块,达到“同时”访问 ;
虚拟:操作系统面对的是硬件.将CPU虚拟化成进程,磁盘虚拟化成文件,内存->虚拟空间,每个应用程序/用户觉得有一个计算机专门为他服务;
异步:一个CPU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程序在跑,程序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而是走走停停,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OS保证程序运行的结果相同.
1.2 为什么学习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类学科,涵括的知识比较多,您需要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材料,操作系统改类和原理,源代码,技能,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只要做大型系统软件的开发,就绕不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Q:怎么学习操作系统? A:coding和读代码
并发,异步,使编程很容易出错;管理原始硬件,应对非法行为,时间依赖; 核心,代码要求高效可靠,低耗,稳定性强(系统安全)
A:到底研究什么? Q:从系统和全局上,权衡时间/cpu和空间/内存,性能和可预测性,公平地使用资源,硬件底层的处理.
但是现在课本滞后:并发和调度算法,只是操作系统的一小部分,I/O磁盘调度,已经交给硬件去管理,进程调度,磁盘调度已经是关注度比较小的点了.
1.3 操作系统实例 实例如UNIX BSD,LINUX,WIN:
Unix家族 UNIX BSD(伯克利软件发行版) 写C的那俩 BSD由伯克利在UNIX基础上改编,尤其网络协议方面有独到之处,开源,产业界(惠普,苹果);
linux 家族一个学生linus在大学时期开发出来的,使用linux比如红帽子,deforo ,suse安卓终端是linux内核,移动端(嵌入式)占据最多;
dos-> windows家族,桌面用户龙头,用户友好
1.4 操作系统历史 1)早期只是监控器和加载作用,计算机使用纸带机上输入-计算-输出,串行过程 ;
2)CPU高速了,顺序执行,批处理,并发的特征; 3)内存容量大,CPU执行多个程序,重用CPU,减少i/o开销,多道程序来回切着跑 ; 4)为了和用户交互,提出分时系统.程序A占用千分之一秒,程序B占用千分之一秒,使用户认为自己“独享”一台机器,外设时钟定期产生time interrupt ; 5)CPU 晶体管 越来越便宜,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硬件价格在下降,性能提升一倍,价格下降一倍,逐渐转成了用户界面和api,很多需求都转变了.
操作系统发展的2个趋势:
一个是集成电路发展越来越快,一个cpu中集成多个cpu核,普遍是多核多处理;
二是网络得到飞速发展,分布式操作系统,很多操作放到数据中心完成,前端->后端,松(通过internet交互,及时有效)、紧耦合(数据中心,紧密的集成系统完成计算)
Q:操作系统之后会怎么样? A:会有更多的嵌入式设备,多个计算机系统服务一个人,主机型计算->普适性计算.
操作系统的转变:
AIX/HP-UX (主机型计算)
Windows/Linux/BSD (个人机服务器计算)
IOS/Android (移动网络计算)
Future OS (普通计算: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物联网设备计算服务)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 早期简单,MS-DOS,没有模块化,汇编语言;UNIX面对的是服务器,有layer的概念,C语言,可移植 .
1)微内核的设计,尽量把内核缩小,文件和网络之类都放到外围,通过消息传递来耦合(松耦合)内外界,可扩展,但性能下降了.
2)学术界还有一种,内核分两块,一块处理硬件,完成复制称为exokernel即外核,另一块为内部OS,和具体应用打交道,因为应用和内部OS是紧耦合,速度会快.
虚拟机 VMS 跑在传统OS之下,在一台物理机器下,每个虚拟机接口是一个原始计算机系统的由副本并完成所有的处理器指令,原因是CPU越来越强,硬件能力过剩;
虚拟机设备情况
2.操作系统启动介绍,中断及系统调用 1)操作系统的启动 2)操作系统的中断、异常、系统调用
2.1 操作系统的启动 机器启动的重要三部分: CPU —总线— I/O | 内存 简约的说启动过程:BIOS检测外设,加载BootLoader,再由BootLoader加载OS
Disk而不是内存存放OS;硬盘上有个小程序Bootloader用于加载OS; BIOS(基本I/O操作系统)提供支持检测外设;
Step1.内存中有一部分是BIOS占满,第一步从特定地址开始执行
内存地址
Step2.BIOS会POST加电自检,寻找显卡(找屏幕),有键盘鼠标等外设,BIOS将其初始化; 把BOOTLOADER从硬盘上加到内存,将bootloader 第一个扇区从磁盘的即引导扇区(512Byte)加载到0X7C00,自身跳转到CS:IP=0000:7c00;
Step3.这时Bootloader会将OS的代码和数据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把控制权给操作系统(跳转到OS的起始地址).
操作系统的启动示意图如下:
操作系统的启动
2.2 中断、异常和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正常工作后,与设备和程序交互, interface包含三个面向外设通过中断和I/O,面向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和异常.
Q:什么是系统外设中断,系统异常和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应用程序主动向OS发出服务请求system call,一种特殊指令;
异常:不良的应用程序,非法指令或者坏的处理状态;
中断:有外设来发送请求了,来自不同的硬件设备的计时器和网络的中断;
Q:为什么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访问外设? A: OS 的kernel (内核)是被信任的第三方(安全)应用程序不一定是安全的,是主管manager,只有内核可以执行特权指令,给上层应用提供简单的interface,屏蔽底层device的差异和复杂性,使应用程序更易用,可移植.
三者差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源头不一样 网卡声卡显卡等等外设产生事件—中断; APPLICATION意想不到的行为—异常; APPLICATION主动请求OS提供服务—系统调用 2)处理时间不一样 中断-异步(当一个事件发生时,APPLICATION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 ); 异常-同步(当一个事件发生时,都是一个特殊指令触发了事件,但它不需要等待事件响应); 系统调用-同步或异步; 3)响应状态 中断:持续,APP对用户是透明的,感觉不到; 异常:杀死或重新执行APP的异常指令(有时由于是系统原因导致异常所以需要重新执行),也透明; 系统调用:等待和持续,不会重复;
Q:操作系统如何设计和实现中断、异常和系统调用?
中断–硬件:设置中断标记(CPU初始化),CPU看到具体的中断事件的ID中断号(程序访问的中断向量地址),根据中断表访问一些为该事件服务的功能,跳到对应地址.
软件:OS要保存当前程序处理状态,中断服务程序处理(根据具体的时间ID对应功能/地址),清除中断标记,恢复之前保存的处理状态(应用程序是不知道的,是透明的)
异常–异常编号,OS会保存现场,异常处理(杀死程序or OS修复程序需要的服务后重新执行异常指令),恢复现场;应用程序不知道在执行到特定指令后会产生异常,也是透明的.
系统调用–应用程序:比如调用printf时会触发系统调用write(),OS再去访问对应的外设,执行后OS返回一个成功或者失败;
系统调用之上有API供应用程序访问调用: 1) Win32 API 用于 Windows 2) POSIX API(UNIX LINUX Mac OS) 3) JAVA API (用于JAVA虚拟机JVM)
Q:OS是怎么设计和实现系统调用的? A:1.通常系统调用接口根据与每个系统调用相关的序号维护一个索引表; 2.系统调用接口调用内核态中预期的系统调用,并return状态和other values; 3.用户不需要知道具体实现,只要获取API和了解return 结果,接口的细节都隐藏在API中,通过APP所支持的库来管理(用包含编译器的库来创建函数集);
APP直接或间接通过library code库访问系统调用的接口,CPU不同状态分为内核态与用户态,并触发内核态到用户态的转变,控制权从应用程序交到了OS,OS标识ID号后完成具体的服务.
内核态:OS运行中,CPU处的高权限的状态,OS可以执行任何CPU提供的任何指令或调用I/O.
用户态:APP执行中,CPU处的一个较低权限的状态.不能直接访问特殊的机器指令和I/O
系统调用与传统的函数调用区别: 1)APP发出函数调用时,在一个栈空间完成了函数的传参和返回; 2)系统调用时,应用程序和OS内核各自拥有堆栈,有栈的堆栈和特权级的转换,需要开销,大于函数调用,但相对更安全可靠.
中断、异常、系统调用知识点总结: (1) 三种行为(中断、异常、系统调用)跨越了OS边界,执行时间上开销超过直接程序调用; (2) 开销包括:初始环节要对事件ID号与对应服务历程建立映射表 ;OS有自己的堆栈,要建立和维护内核堆栈(保存,恢复) ; 操作系统不信任应用程序,有验证参数,检查的过程 ;从内核态映射到用户态的地址空间,如果引起内存变化,更新页面映射权限, 内核态独立地址空间 TLB; (3) 但是时间上的开销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保证了系统安全可靠.
3.内存管理 1) 计算机体系结构&内存分层体系 2) 地址空间和地址生成 3) 连续内存分配:内存碎片与分区的动态分配 4) 连续内存分配:压缩式/交换式碎片整理
3.1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内存分层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硬件结构: CPU(程序执行处),内存(放置了代码和处理的数据),设备(I/O)
计算机体系结构
Memery内存的层次结构: CPU的数据放的位置,寄存器和CACHE都在CPU内部,速度快容量小, 主存(物理内存)放操作系统本身和应用,通过交换/分页和磁盘交互,速度比磁盘虚拟内存快容量一般(4G~16G), 将永久保存的数据放到磁盘(虚拟内存),慢而容量大,5ms寻道时间.
内存的层次结构
OS本身也是软件,实现高度依赖于硬件,要知道内存架构,MMU(内存管理单元,硬件组件中负责处理CPU的内存访问请求)
Q:操作系统对内存分配做了什么? A:1.抽象,逻辑地址空间(物理存储抽象为逻辑地址空间) 2.保护,独立地址空间(保护各程序各自内存空间) 3.共享,访问相同内存;(程序间共享内存) 4.虚拟化,更多的地址空间,对应用程序透明;( 暂时不用的数据从主存中移动到磁盘)
操作系统内存分配
Q:操作系统管理内存的不同机制? A:程序重定位,分段,分页,虚拟内存,按需分页虚拟内存
3.2 地址空间和地址生成 地址空间的概念:
物理地址空间是硬件支持的地址空间 , E.G:内存条代表的主存,硬盘代表的磁盘 ;
逻辑地址空间是一个运行的程序所具有的内存范围,一维线性 ,E.G: 起始地址空间0,到地址max ;
二者之间的交互,映射关系,落在物理地址空间上.
Step1.LA逻辑地址的生成: 程序经过编译、汇编、链接、载入(程序重定位)对应到逻辑地址再映射到物理空间上;过程与OS无关,编译器和loader来完成,此时得到的仍然是逻辑地址;
Step2.PA物理地址的生成: CPU要在内存中执行指令,AOU(运算器)需要知道这条指令的内容,发送请求,传参数(逻辑地址);
CPU方面:运算器需要在逻辑地址中内存内容,MMU查表根据CPU中的有块区域表示映射关系,如果在MMU没查到会去内存中的MAP找,查表逻辑地址->映射->物理地址.
内存方法:CPU控制器给主存(就是内存)发请求,请求一个物理地址的内容(就是指令的内容),主存会通过总线把物理地址的内容传给CPU,CPU执行指令.
操作系统方面:建立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 以及地址安全检查 ( 逻辑地址要检查起始地址和长度 )
内存逻辑映射物理地址
OS设置逻辑地址的界限和基址,不对就抛出内存异常; (程序的逻辑地址控制)— CPU—逻辑地址—界限寄存器(no[内存异常] || yes->)—–基址寄存器—物理地址—-内存(程序的物理地址空间)
3.3 内存碎片与分区的动态分配 物理内存分配可以分为连续分配和非连续分配.
连续分配会造成内存碎片问题,空闲内存不能被利用,内存碎片可分为如下:
外部碎片,在分配单元外的未使用内存(- 程序之间);
内部碎片,在分配单元中的未使用内存(- 程序之内);
程序物理地址空间(0.执行栈,1.数据(Data),2.程序代码 “text”)
内存分配策略:首次(第一)适配、最优适配、最差适配;
(1) 首次(第一)适配:从0首地址往后查找和使用第一个可用空闲快(要比需要的空间大),基本实现机制要求把空闲的内存块按地址排序,回收要考虑能否合并内存块. 优点:简单,易于产生更大的空闲快,向着地址空间的结尾 劣势:易产生外部碎片(随着动态分配加剧),不确定性
(2) 最优适配:找比需求大但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内存块,产生尽可能小的内存碎片.原理是为了避免分配大空闲块,最小化外部碎片,要求对空闲地址快按尺寸size排序,回收要合并. 优点:当大部分分配需要小空间时使用,简单 缺点:外部碎片太小太细,不利于后续重分配,重分配慢.
(3) 最差匹配: 使用最大的空闲快,大块拆分变小块,可以避免产生太多微小的碎片,也要排序,回收合并. 优势:分配中大型SIZE尺寸时最为实用; 缺点:重分配慢,外部碎片,对大块的请求可能没得使用的空间地址.
3.4 压缩式/交换式碎片整理 (1)压缩式(compression)碎片整理 调整内存中程序运行的位置,通过拷贝尽量把程序放到一起,空出较多的空闲位置. 拷贝要考虑何时去挪,不能在程序运行的时候挪,要在waiting时或者中断的时候挪,还需考虑开销问题.
压缩式碎片整理
(2)交换式碎片整理 硬盘当做内存的备份,把waiting的程序包括数据放在磁盘上,腾出空间给其余运行的程序.(抢占waiting程序并回收其内存),也要考虑开销和读取磁盘中哪个程序到内存执行(那些程序进行交换).
交换式碎片整理
4.非连续内存分配 (1)非连续内存分配:分段 (2)非连续内存分配:分页 (3)非连续内存分配:页表—概述,TLB (4)非连续内存分配:页表—二级,多级页表 (5)非连续内存分配:页表—反向页表inverted page table
Q:为什么需要非连续内存分配? A:连续内存分配有碎片的缺点,而且由于程序的物理地址空间是非连续的,即解决碎片问题,提高内存利用率;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的开销,在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转换,如果用软件来实现,开销巨大,因此要考虑用硬件来协同解决.
非连续的优点:更好的内存利用和管理;允许共享代码和数据(共享库);支持动态加载和动态链接.
非连续的缺点:分配给一个程序的物理内存是连续的;内存利用率低;有外碎片/内碎片的问题.
Q:采用什么管理方法? A:两种硬件方案,分段和分页,更好的分离和共享
程序的分段地址空间设计寻址方案:
分段地址空间设计寻址方案
4.1 分段(segment) 段访问机制概念:一个段就是一个内存块,一个逻辑地址空间,内存块大小可变 ;内存地址表示 (segment number, offset) 程序访问内存地址需要两部分即段表:s 段号(segment number)+ addr基址(段内偏移的寻址) ,如下面的两种寻址方案:
寻址方案
硬件实现方案:
硬件实现方案
4.2 分段( page) 分页也是实现机制和寻址,也需要页号和偏移类似,区别在于内存块大小固定(帧) ;
物理地址:(frame number, offset)
逻辑地址:(page number, offset)
页表:page - frame
划分物理内存至固定大小的帧frame(物理页)与逻辑地址空间也要到相同大小的页(page,逻辑页),两者大小要相等是为2的幂数,如512,4096,8192;
建立方案转换逻辑地址为物理地址(change pages to frames),需要页表和MMU/TLB(快表,完成对MMU的缓存 )
帧Frame的概念: 物理内存被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帧,是一个二元组(frame number, offset) f—帧号,F位,共有2^F个帧, S位,每一帧有2^S字节; o—帧内偏移. 物理地址:${2^S * f + o}$
物理地址
例如: 对16bit的地址空间,9bit大小的页帧,物理地址(3,6) ; ${F = 16 - 9 = 7}$ S = 9 (frame number, offset)= (f,o) = (3,6) 带入所得:${2^9 3 + 6 = 512 3 + 6 = 1542}$
帧Frame案例
物理地址比较:
物理地址比较
页Page的概念: page的计算方式与之类似,区别在于页号大小的size和帧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但偏移offset都是一样的如二元组(p,o); p – 页号 (P位,2^P个页;S位,每页有2^S字节) o – 页内偏移
逻辑地址:${2^S * p + o}$ , ${2^n -1 = (2^P-1,2^S-1)}$
逻辑地址
页寻址机制:其中OS建立的页表(page table)保存了逻辑地址<—>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页寻址机制示例图
页内寻址的机制:
页Page映射到帧Frame
页是连续的虚拟内存
帧是不连续的物理内存
不是所有页都对应的帧
逻辑与物理空间
4.3 页表概述,TLB(快表) Q:如何解决页表过大的情况? A: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用于缓存常用地址;多级页表;反向页表:frame - page;反向页表:frame - page等.
页表结构:每个运行的程序都有一个页表,属于程序运行状态,会动态变化;PTBR(页表基址寄存器).
大数组(索引是page number,内容frame number); 页表项中除了帧号(frame number); 还有标志位flags检查是否存在地址, 它包含 dirty bit, resident bit (是否存在该对应的物理地址)和 clock/reference bit.
页表
地址转换实例:(011,0000 0100)
地址转换
分页机制的性能问题:
时间开销:页表太大不能放到CPU缓存中只能放内存,每次寻址一个内存单元需要2次内存访问(获取列表项与访问数据);
空间开销:
(1) 页表可能非常大,64位机器,寻址空间是2的64次幂,一个页size如果只有1024 K,要建立一个极大的页表=254,存不下.
(2) n个程序对应n个页表,页表个数非常大.
Q:如何处理分页机制的性能问题? A:两种解决方法:缓存(caching)和间接(indrection)访问
TLB(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在cpu的MMU中,存在一个cache叫TLB,缓存近期访问的页帧转换表项;
首先CPU根据逻辑地址查快表TLB(key=p, value=f,由于使用关联内存(associate memory)实现,具备快速访问性能,很少超过64个表项,每个对应一个页面的相关信息)
如果命中,物理页号(FRAME)很快被获取.
如果未命中,则去查页表并更新对应的表项到TLB中
TLB
主要事项: (1) TLB的缺失不会很大,32位一个页4K,访问4K次miss一次,可以接受. (2) 写程序时注意具有局部性,把频繁的访问集中在一个区域. (3) 以避免对内存的访问.另外还需要注意miss后,更新是硬件完成(x86),还是OS完成(现代机器,MIPS, SPARC, HP PA)
4.4 页表—二级,多级页表 Q:空间上怎么压缩页表? A:多级页表(参见数据结构中的多级索引表)
将大的PAGE(也)的page number分为两部分P1&P2,OFFSET偏移不变;
二级页表
Q:多次访问,存俩表,开销大,怎么节省的呢? A:通过省去P2中(p1 不存在映射关系,驻留位(resident bit==0)是0的页表项)对应的page table来省空间,应用程序适合这种方式.
多级页表: (1)通过把页号分为k个部分,来实现多级间接页表,建立页表树. (2)64位通常是5级页表,以时间换空间,再用TLB来缓解时间上的开销;
多级页表
页表—反向页表 inverted page table 反向页表的实现:页寄存器、关联内存、hash table;
Q:大地址空间问题? A:(1)大地址空间(64-bits)使前向映射页表繁琐(5级页表), (2)虚拟地址空间增长速度快于物理地址空间,所以不是让页表与(logic)逻辑地址空间大小对应,而是与(physical)物理地址空间大小对应.
因此,前向页表与逻辑空间地址的大小相关 → 反向页表则是与物理地址空间的大小相对应. 页寄存器方案:(以帧号f为索引,页号p为值)的数组
pageRegister方案
使用页寄存器(Page Registers)每一帧和一个寄存器关系,寄存器内容包括:1 2 3 4 5 6 7 8 9 10 11 esidence bit:此帧是不是被占用. Occpuier:对应的页号P. Protection bits: 保护位. # 案例:寄存器例子 物理内存大小:4096 * 4096 byte= 4K*4K=16M, 页面大小:4096 byte = 4KB, 页帧数:4096 = 4K, 页寄存器使用的空间(If 8 bytes per page register)8 * 4K=32KB, 页寄存器带来的额外开销:32K/16M=0.2% 虚拟内存大小:任意
反向页表基于页寄存器,采用关联内存 associate memory方式. 优点:空间开销少,映射表的大小相对于物理内存很小,且与逻辑地址空间的大小无关.
Q:问题在于怎么用页号找帧号? A:类似TLB,并行查找,KEY是页号,value是帧号
基于关联内存(associative memory)
但关联存储器缺点是用到的硬件逻辑很复杂,开销很大,本身空间较小,还需要放到CPU否则要二次访问,大的关联存储器也会造成时间开销大.
反向页表整体搜索机制:
如果帧数少,放到关联内存中,在关联内存中查找逻辑页号,成功则提取帧号,失败抛出page fault.
限制因素在于大量的关联内存很昂贵,难以在单个时钟周期内完成且耗电.
折中方案-哈希表: 用GUN硬件加速,建立哈希表来实现反向页表,对页号做哈希计算,为了在“帧表”(每帧拥有一个表项中)获取对应的帧号,页i放在表中fun(i)的位置,其中fun是设定的hash函数, (1) 求得f(i)作为页寄存器表的索引 (2) 获取对应的页寄存器 (3) 再检查寄存器标签是否有i,如果包含则成功否则失败.
优点:本身物理存址小省空间,不再是每个应用程序都要page table了,整个系统只用一个. 缺点:需求高,有高效哈希函数和解决冲突的机制,要硬件软件配合.
哈希表问题列表: (1) 会有碰撞,多个页帧号到底对应哪个,加入参数PID==ID of running program来缓解冲突;h(PID - 当前运行程序ID,page number)设计一个简介的函数,以此算出frame num; (2) 哈希表在内存中,要访问内存,内存的时间开销还是很大.
5.虚拟内存管理 (1)虚拟内存的起因 (2)覆盖技术 (3)交换技术 (4)虚拟内存计算
5.1 虚拟内存的起因 原因:理想中的存储器是更大,更快,更便宜的非易失存储器,而现实是内存越来越不够用;所以虚拟内存的出现就是缓解内存不足.
内存分构
为了有效管理物理内存,采用了分段/分页,也许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达到更大更快的理想情况,但数据随着掉电会丢失,硬件还达不到;所以仍然希望将不经常访问的数据放在硬盘中对硬件和OS要求很高.
内存逻辑与磁盘
对系统内存不够用采取的措施:
早期微软的DOS,内存仅640K,程序大需要 手动覆盖(overlay) ,把需要的指令和数据保存在内存中;
程序多采用 自动交换技术(swapping) ,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因为代价大;
以更小的页粒度单位在有限的内存中装入更多更大的程序,采用 自动的虚拟存储技术 ;
5.2 覆盖技术(overlay) Q:怎么更好地利用内存,其实几种技术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A:采用覆盖技术,Turbo Pascal 的overlay系统单元支持程序员控制的覆盖技术
目标:在比较小的内存中运行较大程序,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与分区存储管理配合使用.
原理:按自身逻辑把程序分成几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模块,不会同时执行的模块可以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按时间先后运行(分时. 常用程序模块独占常驻内存 不常用程序模块分时共享内存(使用的时才装入内存之中) 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中,从而可以相互进行覆盖即模块共用一个分区.
例子:A,B,C,D,E这5个函数占用190K空间及调用关系,占用内存空间110K如下图,如B/C之间不会相互调用因此可以共用一个分区,同理DEF也能在同一个分区之中.
内存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的缺点: (1) 设计开销,程序员要划分模块和确定覆盖关系,增加了程序编程设计复杂度 (2) 覆盖模块从外存装入内存,实际是以时间来换空间.(即从硬盘读写模块的开销)
5.3 交换技术(swapping) 背景:UNIX,让OS管理而不是程序员管理,以运行的程序为单位;内存可能不足时进行内存和硬盘间数据交换. 目标:多道程序在内存中时,让正在运行的程序或需要运行的程序有更多的内存资源.
方法: 可将暂时不能运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以获得空闲内存空间 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单元MMU帮助下,把一个进程的整个地址空间的内容保存到外存中(换出swap out),而将外存中的某个进程的地址空间读入到内存中(换入swap in);换入换出内容大小为整个程序的地址空间((比较大几十/几百个页).
交换示例图:看是交换比较简单其实内部做的工作比较多.
交换示例图
交换技术的几个问题 : Q:何时交换? A:硬盘操作换入换出有点慢,一动系统就要等,所以要当内存空间确实不够或者有不够的危险时换出;
Q:交换区的大小? A:极端下是内存中只留一个程序其余都在交换区.交换区必须足够大以存放所有用户进程的所有内存映像的拷贝;而且能对这些内存映像进行直接存取;
Q:程序换入(swap in)时候重定位:再次换入的内存地址一定要在原来位置上吗? A:不一定,可能已被占用,要正确寻址,所有需要动态地址映射方法,虚拟地址一样但物理地址是不一样;
重点:覆盖、交换的比较: (1) 目的一样. (2) 覆盖是发生在一个运行中的程序内部没有调用关系的模块之间,代价是程序员手动指定和划分逻辑覆盖结构; 交换是内存中程序与管理程序或OS之间发生的,以进程作为交换的单位,需要把进程的整个地址空间都换进换出对程序员是透明的,开销相对较大. (3) 覆盖发生在运行程序的内部,交换发生内存中程序与管理程序或操作系统之间.
5.4 虚拟内存技术 Q:为什么要出现虚拟内存管理技术? A:由于覆盖和交换都有缺点,如覆盖技术(增加了程序开发设计负担),交换技术(增加了处理器的开销)
目标: (1)比覆盖技术更好,不是把所有模块内容都存放在内存中,因此可以运行比当前的空闲空间还要大的程序.(由OS自动完成,无需程序员的干涩) (2)比交换技术更好,能够实现进程在内存与外存之间的交换,因此获得更多的空闲内存空间.(只对进程的部分内容在内存和外存之间进行交换)
实现虚存技术–程序的局部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 程序在执行过程的一个较短时期,所执行的指令的地址和指令的操作数地址都局限于一定区域.(指令和数据访问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
时间局部性:一条指令的一次执行和下次执行,一个数据的一次访问和下次访问都在较短时间内.
空间局部性:当前指令和邻近的几条指令,当前访问的数据和邻近的几个数据都集中在一个较小区域内.
总结:就是小空间,高效;原理表明理论上虚存可以实现,程序只有一小部分在内存上,大部分在硬盘上,os在MMU帮助下完成.
案例:编程对缺页率的影响 一个二维数组a[i][j] = a[1024][1024],C默认的先行后列排列法,每一行放在一个页面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编程方法1 for (j=0 ;j<1024 ;j++){ for (i=0 ;i<1024 ;i++){ a[i][j]=0 ; //甲 从i开始增加 } } //编程方法2 for (i=0 ;i<1024 ;i++){ for (j=0 ;j<1024 ;j++){ b[i][j]=0 ; //乙 从j开始增加 } } //a0,0 a0,1 ..... a0,1023 1 //a1,0 a1,1 ..... a1,1023 2 //...................... //a1023,0 a1023,1 ..... a1023,1023 1024
甲方法产生 1024 * 1024 次缺页中断;(非连续分配,从上到下) 乙方法则仅 1024 次,(连续的,从左到右)
基本概念:在分页/分段内存管理的硬件支持基础上实现。 (1) 在装入程序时只把当前需要执行的部 分页或段 装入内存,就可以开始执行;
(2) 当执行到指令或数据不在内存上时(缺页、缺段异常),由处理器通知操作系统(若有空余空间的前提下)将相应的页面或段调入内存,继续执行;
(3) OS将内存中暂时不用的页/段调出保存在外存上以腾出空间给将要调入的页面或者段。
虚拟技术-虚拟页式的内存管理: 虚存技术基本特征:
大的用户空间:内存可以小,硬盘必须足够。提供给用户的虚拟空间=物理内存+硬盘。
部分交换:swap in /swap out 是对部分虚拟地址空间进行的
不连续性:物理内存分配的不连续,虚拟空间使用的不连续(内外存)
具体实现:多采用虚拟页式内存管理,增加了请求调页和页面置换功能
虚拟页式的内存管理图
寻存储系统都基本采用虚拟页式存储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增加请求调页和页面置换功能。
基本思路:
只装入部分页面即可启动程序,不需要将该程序所有页面都装入内存中
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不在内存(即页表某表项项无效|invalid),向OS系统发出缺页中断请求,OS根据产生异常的地址找到对应在外存中的页面并调入内存中使得继续运行。
数据结构,通过页表实现:
驻留位(resident bit, 1表示在内存中,0表示在硬盘中[如果现在访问该项则导致缺页中断])
保护位(设置权限,包括只读、读写、可执行等)
修改位(dirty bit, 数据是否被修改过,换出时是否需要写回硬盘外存)
访问位(access/used bit, 是否被访问(1表示访问过),长时间未访问的数据在内存不足时优先被换出,用于页面置换算法)
锁定位(lock bit, 标记需要常驻内存的数据,如OS进程和对时间敏感的进程)
列表表项图
补充:页面置换算法,在页表中查找所需数据的物理地址,如存在则直接读取;如不存在先判断是否有空余内存,如无先换出内存上的数据(未被修改直接free,被修改过则写回硬盘),再从硬盘读取数据.
例子:虚拟页式内存管理 第一个操作:把虚拟地址0读入寄存器中最底下,2代表驻留位是1,页帧号是2,页面大小4k,物理地址 2*4096=8192 即对应物理地址上的8K-12K 第二个操作:把虚拟地址32780读入,对应第8个32k-36k,X说明缺页,抛出缺页异常;
MOV REG 0 8192 MOV REG 缺页中断
案例图
缺页中断处理过程图:
缺页中断
对缺页中断的处理: (1) 如果在内存中有空闲的物理空间,则分配一个物理页帧f,然后转4,否则2 (2) 采用某种页面置换算法,选择一个被替换的物理页帧,其对应逻辑页为q,没修改过可直接释放,如果修改位是1则要写回外存 (3) 把q的对应页表项进行修改,并修改驻留位设为0 (4) 把需要访问的页面p装入到物理页面f中 (5) 修改p对应页表项,驻留位为1,物理页帧好置为f(表示在内存中) (6) restart 被中断的指令
后备存储(Backing Store) Q: 在何处保存未被映射的页? A:能简单地被识别,在二级存储器中的页;交换空间(磁盘/文件|swap file):特殊格式,用于存储未被映射的页面
硬盘也有多种方式存储:数据/代码/动态库—>后备存储中的前三个,动态产生的数据,是没与文件直接对应的内存内容→硬盘上专门开一个区(来交换文件 swap file)
后备存储概念:
一个虚拟地址空间的页面可以被映射到一个文件(在二级存储中某个位置)
代码段:映射到可执行二进制文件;
动态加载的共享库程序段:映射到动态调用的库文件
其他段:可能被映射到交换文件(swap file)
有效存储访问时间(effective memory access time, EAT):
由于为了便于理解分页开销,使用有效存储器访问时间的概念
EAT = 访存时间 页表命中机率(即1-page fault) + page fault处理时间 page fault 机率 page fault处理时间 * page fault机率 == 总的磁盘访问时间 == 单次访问磁盘时间(读/写)page fault 机率 (1 + dirty page机率)
案例:1 2 3 4 #访问时间:10ns #磁盘访问时间:5ms #参数p: page fault 机率 #参数q: dirty page 机率
计算结果:${EAT = 10 (1 - p) + 5000000 p(1 + q)}$
总结: (1) 由OS执行,程序设计需要有局部性(),低粒度,以页为单位,按需从硬盘调入程序和数据; (2) 如果有修改,还要将修改位为1的页面读出到外存; (3) 开销决定于p,所以程序必须有局部性特点;
欢迎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交流,如文章有误请在下方留下您宝贵的经验知识,个人邮箱地址【master#weiyigeek.top】
或者个人公众号【WeiyiGeek】
联系我。
更多文章来源于【WeiyiGeek Blog - 为了能到远方,脚下的每一步都不能少】 , 个人首页地址( https://weiyigeek.top )
专栏书写不易,如果您觉得这个专栏还不错的,请给这篇专栏 【点个赞、投个币、收个藏、关个注、转个发、赞个助】 ,这将对我的肯定,我将持续整理发布更多优质原创文章!。